应用案例

以信息技术为支撑,推动教育生态内涵革新,让教育与科技智慧互联

芜湖职业技术学院

精彩导读

为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,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,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现场工程师,近日,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,启动实施“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”。预计到2025年,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,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、1000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。

“下面有哪位同学,想展示一下你的设计方案呢?”在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课上,随着高翔老师的一句提问,整间教室陷入了集体沉默。这时,座位上的完颜世豪同学低着头叹气:“如果我的表达能力再好一些,我肯定会发言的。”

传统课堂以老师讲授为主,师生间缺少有效互动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,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新型的智慧教室,一场关于教与学的革新在这里悄然进行。高翔老师和他的学生们身处其中,感受着课堂变的越来越高效开放、热烈务实。

找准需求,新课程呼唤课堂新形式

服务新时代,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与时俱进,更要找准问题和需求。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,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大胆探索,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。据智能制造学院大赛指导老师林静辉介绍,为加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,学校很重视育训并举、工学结合,同时也在改进现有教学模式。

“对于我们智能制造学院的老师来说,画图、展示图片和视频是对课堂的基本要求,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我们的目标,然后传统课堂很难做到这两点。”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专业负责人高翔老师说。

“我们需要一个可以全员参与、全员讨论的平台,让课堂更加高效开放。”这是高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期待。

小组研讨教室里,3D打印课的新气象

在教育部发布的《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》的指导下,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推进智慧校园建设,选择了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深耕十三年的希沃品牌,先后建成100多间的标准智慧教室,用于常态化教学。近期,在希沃助力下,学校十几间小组研讨教室陆续建成投入使用。经过初步的摸索与实践,现在,小组研讨学习模式在智能制造的专业课堂中得以应用,受到师生的欢迎。

林静辉老师介绍说,学校新开设3D打印实践课,新课程教学设计相对复杂,包括学生提前预习、课堂上图形或视频形式的启发性讲授、小组成员研讨与零部件设计、成品打印、实践验证等主要环节。在希沃小组研讨教室解决方案的帮助下,完整的教学过程得以呈现,而且,小组研讨教室的3D打印课呈现出新气象。

资料分发,使课前预习更有效

课前预习对3D打印课很重要。课前,老师会从已有产品中摘取部分零部件,例如洗衣机减速器,让学生们提前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与结构。通过希沃品课,老师一键下发预习素材,学生在手机端查看,即可提前预习教学内容,做到心中有数。

多屏同步,让学生看清每一处细节

在标准的智慧教室,老师在大屏上展示精密的机械元件或设计图样,受空间限制,不能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清晰看到。现在,在小组研讨教室,老师通过一键操作即可多屏同步展示视频或图片信息,向同学们生动讲解3D打印机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,教室内每一名学生都能观察到细节。

课堂提问,促进师生良性互动

在老师的带领和启发下,学生在不打扰课堂秩序的情况下,通过希沃品课随时提问或发表观点。在这个功能的帮助下,学生们在课堂上拥有了更多向老师提问的机会,而老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节奏和进度,当堂或在课下解答同学们的疑问。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氛围,也会促使完颜同学更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,参与课堂之中。

头脑风暴,帮助学生更透彻理解知识

“3D打印这门课,需要许多思维的碰撞,如果是一个人闭门造车的话,很容易走进死胡同,提问和头脑风暴,都是不错的思维碰撞方式。”高翔老师这样认为。

 

在小组研讨教室内,开放的头脑风暴激发出学生们丰富想象力,在互动屏幕上协作共创,共同对探究知识点进行绘图编辑、交流探讨,老师走入课堂给予点拨指导,帮助学生们更透彻理解课堂知识,指导3D打印实践操作。

课堂报告,便于课后整理查询

智能制造专业学院同学王怡还有这样的苦恼:“以前上课时,老师提出的知识点,我没能及时记录或理解,下课后很容易忘记。”现在,在小组研讨教室上课后,她会收到一份课堂报告,方便后期查询、整理,积累学习成果。

在新舞台上,师生共成长

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副主任申睿老师说,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把信息化设备用起来,建成智慧的、科技的、创新的现代化校园,让高校的课堂成为学生与老师共同的舞台。在学校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作用下,完颜世豪和他的同学们则拥有更为广阔的前景,他说要利用先进教学条件,学好专业,用知识改善生活,为社会创造价值。

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,创新课堂形式,使教师的教、学生的学变的更生动有效,也将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提质培优、增值赋能新阶段。面向职业教育的新需求,希沃心怀敬畏、坚守初心,希望与更多高等职业院校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,与师生共成长,共担时代重任。

 

END

backtop返回顶部